抓好改革落实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
——访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
记者:请谈一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悟和体会。
许继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全会《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决定》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总目标、战略重点、重大原则、主攻方向、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请问滁州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许继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滁州市委先后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常委会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等,传达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工作;专门制定印发通知,对学习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出具体安排;市级领导带头开展调研宣讲,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滁州更大贡献。
一是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在谋细谋实上下功夫,全面对标全会部署,按照省委要求,深入谋划我市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文章,力争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三是在落地落实上下功夫,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紧盯改革任务,建立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完善改革落实机制,以实绩实效和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四是在先行先试上下功夫,勇担改革使命,加强改革探索,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积极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记者:滁州如何把牢《决定》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和实践要求,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滁州实践新篇章?
许继伟: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小岗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破困局的重要抓手,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先后承担95项国家级、143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一批改革试点率先突破,一批改革成效得到肯定,一批改革经验获得推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高举改革大旗,弘扬小岗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当好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滁州实践新篇章。
一是突出重点任务抓改革。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聚焦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省内对标先进、省外对标苏州,持续打造一流“亭满意”营商环境;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以苏滁高新区、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3个宁滁皖北合作园区“1+2+3”平台为抓手,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和园区全方位对接合作,努力形成更多示范性合作成果;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为突破,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以改革促振兴、增活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政策体系,加快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二是突出系统集成抓改革。加强改革整体谋划,一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和带动性的改革事项,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持续擦亮滁州改革品牌。
三是突出为民导向抓改革。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托幼、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谋划一批牵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的重大改革任务,为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民生提供有力制度机制保障。